经、史、子、集四分类法,隋朝目录学有成就,天文和医学有建树

经、史、子、集四分类法,隋朝目录学有成就,天文和医学有建树

七分法—宋王俭撰《七志》:(一)《经典志》(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诸子志》(古今诸子);(三)《文翰志》(诗赋);(四)《军书志》(兵书);(五)阴阳志》(阴阳图纬);(六)《术艺志》(方技);(七)《图谱志》(地域及图书)。另附道、佛两教书,连《七志》共合九条。梁阮孝绪撰《七录》:(一)《经典录》(六艺);(二)无须补,《七志》外附道、佛二条是多余的。以后佛徒撰造佛经目录,有未详作者(当是宋时人)的《众经别录》,有释僧祐(齐、梁时人)的《出三藏记集》,有释宝唱的《梁世众经目录》,其中《出三藏记集》尤为精善。七录正式列佛、道为两录,又沿袭祖胞所撰术数部保存《技术》录,凑成七的数目,实在是无义可取。删去这多余的三录,剩下经、史、子、集四录,恰恰与荀勗的四部相合。《隋书·经籍志》说《七录》“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就是指《七录》经史顺列,比《新簿》乙丙倒置,显得较合于汉族传统学术的发展途径。自荀勗分四部,阮孝绪定次序,《隋书·经籍志》才确定经、史、子、集的分类法。

周武帝积累书籍满一万卷,灭齐得新书五千卷。五八三年,隋文帝采纳牛弘的建议,访求遗书,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完毕,原书归还本主,因此搜得不少异书。灭陈又得一批江南图书。分散的书籍,集中在朝廷,共有书三万七千余卷,合重复本共有八万卷。隋齐帝使人总集编次,称为古本。选工书之士,补续残缺,写出副本,与正本同藏宫中。隋炀帝写副本,藏在东都观文殿东西厢。东厢藏甲乙,西厢藏丙丁。殿后起二台,东为妙楷台,藏魏以来书家手迹;西为宝台,藏古画。又在内道场集佛、道经。隋文帝时,佛经已有法经等所撰《大隋众经目录》,费长房所撰《历代三宝记》,释彦琮所撰《隋仁寿年内典录》。隋炀帝时,内道场僧人智果撰《众经目录》,道士撰《道经目录》。

隋收集南、北两朝所有书籍,统一编目,唐魏征撰《隋书·经籍志》,依据隋观文殿书目(当即《隋书经籍志·史部·簿录篇》所记《隋大业正御书目录》九卷),略有删补,与班固依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同一事例。《汉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隋书·经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在目录学上,汉、隋两志都有重大的贡献。

北魏末年,张子信避葛荣兵乱,隐居海岛,用圆仪测天,历三十年,始悟日行有盈缩(快慢)。冬至前后,地距日最近,行最快,看来好像日行最快。夏至前后,地距日最远,行最慢,看来好像日行最慢。初步发现了日行盈缩的规律。名儒刘焯是立盈缩躔差法。六OO年,刘焯造《皇极历》,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多少及所在所起,都比以前诸历精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刘焯的创见。《皇极历》被排斥不得施行,但对天文历数学提供了新成就。唐高宗时,李淳风依据《皇极历》造《麟德历》,被推为古代名历之一。耿询有巧思,隋文帝时,创意造浑天仪,用水转运,与天象密合。又作精巧刻漏,可在马上使用。

南朝士人重视医学,往往世代相传,名医辈出,许智藏就是为隋炀帝治病的南方著名世医。《隋书·经籍志·子部医方类》有书二百五十六部,其中不少是南朝人的著作。译出天竺和西域的医方书,也有十余种。隋统一后,南北医师交往,医书流通,有利于医学的推进。

小结:隋朝时期在声韵学、目录学、天文学、历法学、医学等诸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切韵统一书面文字的声韵,经、史、子、集四分类法,隋朝目录学有成就,天文和医学有建树,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谢谢朋友们欣赏《龙观历史》,您对老龙在本文中所说的人和事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到评论区留言讨论。动一动手指吧!为老龙点赞、收藏和转发。关注《龙观历史》,每天分享新精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