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萨姆语中,“阿萨姆”(অসম)是“掸族”的异写,是傣族的一个别称。有关阿萨姆邦最早的中文记载出现在玄奘《大唐西域记》,玄奘称之为“迦摩缕波”。这个名字是梵文 kāmarūpa的音译(原意为“色欲之都”),相当于现今阿萨姆邦西南部坎如普县(Kamrup)。玄奘接受了当地国王拘摩罗(kumāra)的邀请到迦摩缕波国讲法。这里也是性力派流行地区。
在阿萨姆地区海拔400~600公尺的地方,有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证据。当地的辉祖母绿石是他们制造石器的原料。
迦摩缕波的位置
公元前10世纪,克拉底人穿越外喜马拉雅山口来到阿萨姆,逐渐在当地定居繁衍。4世纪左右建立东辉国,在中世纪时期名为迦摩缕波国,公元7世纪左右迦摩缕波国达到鼎盛,统治着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雅鲁藏布河谷至孟加拉的土地。迦摩缕波国消逝后该地便陷入分裂。
公元1228年,缅甸东北部、中国云南一带的傣族越过阿萨姆东部山脉,征服当地各部族结束长期战乱,建立了阿含王国(Ahom),史称阿萨姆王国。他们的历史纪年《菩愣记》是记载阿萨姆历史的最早书记。如今,他们的语言已经消失了,只有少数专家能够解读这些古老文献。除了曼尼普尔邦印度东北部的其余各邦都曾经纳入阿豪姆王国的版图。
此后,傣族分支阿洪姆人在当地建立了强大的王朝统治,建都于阿萨姆-赛比萨加。阿含王国国力强盛,被统治德里的蒙兀儿王朝视为对他们的挑战。先后17次派兵征讨阿含王国,均无功而返。
公元1671年,蒙兀儿帝国大军在最后一次出征中和阿洪姆人的军队在萨莱伽特陷入了长期的拉锯战。阿洪姆人在拉其特·巴尔普坎将军的率领下取得了战斗的最终胜利。拉其特·巴尔普坎因此成就了其不朽的盛名,他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英勇精神和很多轶事至今仍在当地民间传颂。这些传说故事如今已经成为阿萨姆历史和民间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18世纪后期,毗湿奴派信徒毛摩利亚·摩汉塔人起义,以抗议在信奉性力派的王后普勒斯瓦丽教唆下出现的宗教纷争,导致一系列宫廷政变和纠纷。从此阿含王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缅甸人趁机从东部边境侵入阿萨姆,屠杀了大量的傣族。
阿萨姆地区在第一次英缅战争中被英军占领。在1826年英缅签订的“杨达坡条约”之后阿萨姆及其周围地区归英属印度统治,英国派总督进行管理。从此,结束了傣族对阿萨姆地区长达600年的统治。之后,阿萨姆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行省。为了反抗殖民统治者,阿萨姆人不断反抗,但均以失败收场。
1950年代拆分前的阿萨姆邦
1947年印度宣告独立,阿萨姆成了印度一个邦,当局不断压制当地土著的发展,并不断将阿洪姆人边缘化。并且将阿萨姆邦拆分为五个邦。
由于各部族之间的通婚、在当地社会地位的下降等多种原因,大多数傣族阿洪姆人后裔已融合进其它民族中,只剩下不到60万的傣族,多信仰印度教,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阿萨姆地区与不丹和孟加拉国接壤,文化、居民及气候等均与中国云南及包括缅甸在内的东南亚诸国接近。因而该地区是印度推行旨在制衡“中国影响”的“印度东望政策”的重要起因(这地方也被认为是野生水稻出现的地方)。
故因民族问题,阿萨姆邦一直存在独立运动,反抗组织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寻求独立建国,当地原住民波多人、孟加拉穆斯林屯垦者以及对立的部落之间一直存在的土地纠纷。
2014年阿萨姆当地的武装叛军发动一系列攻击行动,造成至少69人丧生,其中有18名儿童。事件发生后,有村民前往警察单位要求讨回公道,警方却向村民们开枪,导致三位村民死亡。因为社会不安定,有关当局推断至少有两千人逃离家园。